這一個新名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,那就是“凡爾賽文學”。簡而言之就是用最低調地話,炫著最高調地耀。
“凡爾賽文學”本是一個貶義詞,為諷刺那些表面虛榮做作,但是內心空虛無聊的人。
但有這樣一個人,他的“凡爾賽文學”卻從不讓人反感,他的“炫耀”常被當做一種幽默的表達方式。
這個人就是撒貝寧。
撒貝寧于1976年出生于廣東湛江,父母是從事文藝工作的軍人。可以說撒老師從小就是在藝術氛圍中成長,加上他聰明伶俐,想不優秀都難吧。
那么他是怎樣被保送北大的呢,這首先與他優異的學習成績肯定是分不開的。但是自帶"小說男主"光環的他怎么會保送的如此平淡呢。
據稱他是在高三那年參加了一個優等生聚集的冬令營,結束時以一曲《小白楊》順利通過匯報演出,而在此三個月后,他接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……
開了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
保送到北大,這已經讓許多人望其項背了,然而,這卻只是撒老師"開掛人生"的開始。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我等"社畜"強烈反感,請控制情緒。
他大二參加戲劇社,還拍了電視劇,并一舉斬獲中央臺"理想杯"的二等獎;大三作為合唱團團長帶領隊友到西班牙參加比賽,并奪得桂冠;大四順理成章被保送研究生。(關鍵長得還挺好看)
撒貝寧喜歡“裝”眾人皆知。在《明星大偵探》中自詡自己是“芳心縱火犯”,燃燒了少女的芳心。夸耀自己是“盛世美顏”“絕世才華”。
面對這些“欠打”的言論,觀眾不僅沒有產生厭煩的情緒,反而是覺得,這樣撒貝寧很是有趣。
能把傲嬌做作的“吹噓”和“炫耀”,說的不讓人厭煩,撒貝寧可以說是把“凡爾賽文學”玩到了一種高級的地步。
說到撒貝寧能在“凡爾賽文學”中封神,還是他在《吐槽大會》上的那一句“北大還可以”。
節目中,撒貝寧簡述了他如同“開掛”的傳奇北漂經歷。
在撒貝寧看來,自己當年是“被迫”北漂。
“在拿到通知書之后我還很糾結,再想去吧,那么遠,遠離家鄉、親人、小伙伴。但是不去呢,北大也還可以,那就去吧。”
這句話真的是深諳“凡爾賽文學”精髓。不經意的炫耀了自己的優異。
這個在常人眼中國內最高學府,所有學子擠破腦袋都想進入的地方,在他看來只是“還可以”,言語中充滿無奈和不情愿,但是臉上的傲嬌表情卻是溢于言表。
更可氣的是他后面還加了一句“你要是不小心再收到一封清華的錄取通知書,你的人生就毀了”。
要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同時被北大和清華的錄取通知書“毀掉”自己的人生。
大家以為他老說保送北大是他高調,看他之后的人生經歷,原來保送北大真的不值一提。
就算在北大這樣一個全國頂尖人才集聚的高等學府,撒貝寧也依然是最亮眼的存在。
就單是撒貝寧身上的頭銜都夠他夸耀好一陣的了。
在大學期間,撒貝寧擔任過北大廣播電視臺副臺長,北大合唱團團長,還有聞名全國的北大戲劇社社長。
社團生活豐富的撒貝寧雖然時常會因為各種活動“逃課”。但是他卻從沒有因此耽誤學業。
因為沒上課不知道考試重點,撒貝寧便利用他的“照相機記憶”將《法理學》一整本書背下。
就這樣撒貝寧考出了96的高分。
即便是老師看到名字想不起撒貝寧的長相,他還是能在全系140多人中考取29名的好成績。
要是說撒貝寧之前能被保送北大是靠唱歌,那之后他被成功保送研究生,靠的就是他優異的成績,以及豐富的社團活動。
在《吐槽大會》上撒貝寧說“北漂人經歷的擠公交、擠地鐵、住地下室、吃方便面”而這些撒貝寧統統都沒有經歷過。
哪怕是畢業找工作這樣一個艱難的“空檔期”撒貝寧都靠“保研”順利度過。
研究生還沒有畢業,撒貝寧也被選為央視《今日說法》節目的主持人。這種能將興趣同專業結合的工作,是普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。
這樣在外人看來如同開掛一樣的人生,撒貝寧卻說這是“人生遺憾”,因為他錯失了人生中這些“寶貴”的經歷。
這便是撒貝寧“凡爾賽文學”的又一經典發言。
雖然,撒貝寧略帶“挑釁”的發言讓人感覺十分欠揍。但是又不得不承認,這些機會都是他自己用實力爭取來的。
1999年,央視籌備《今日說法》。從中傳、北大這些優秀的學府面試了將近1000多人,沒有找到合適的。
原本已經錯過面試的撒貝寧心有不甘,于是自己問老師要了電話,主動打過去詢問機會。
央視苦于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,就破例讓撒貝寧前來面試。
于是撒貝寧就成為了《今日說法》的主持人。也是央視第一個非中國傳媒大學主持專業的主持人。
沒錯,撒貝寧優秀的實力和經歷就是他傲氣的資本。
一般喜歡“凡爾賽文學”的人都是因為缺少所以才“炫耀”,而撒貝寧是因為擁有所以炫耀。
而這樣的“炫耀”才更容易讓人產生敬佩之意,這樣的“炫耀”才更有底氣。
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有實力,有底氣的人說出來的“凡爾賽文學”都能讓人聽著舒服。
當馬云說“我對錢沒興趣”時,電視機前不知道有多少觀眾和撒貝寧憋笑表情如出一轍。
估計當時馬云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炫富,更沒有像是撒貝寧一樣故意幽默。而是陳述了自己的一種生活狀態。
但是在網友看來,這就是一種低調的炫富。
但為什么撒貝寧的“北大還可以”卻成為了一種幽默的笑談。這就涉及到撒貝寧的語言藝術。
在《飯局的誘惑》節目中張大大問撒貝寧:“他們都說你是主持界的一哥,你覺得呢?”
撒貝寧先是理直氣壯地說:“那當然是”。
后又立馬佯裝心虛地說道:“怎么把內心暴露了,就是主持界一哥們嘛。”
在炫耀之后適當地示弱,就能比較好地緩解自夸之后的尷尬。這樣的幽默觀眾往往很受用。
撒貝寧還有一種更加高級的方式“幽默”方式,就是過分的夸耀,讓人一聽就知道是玩笑的言論。
在撒貝寧在承認自己是“一哥”后,直接毫不忌諱地說:“現在活躍在中國電視熒屏上的不就我了嗎。連我身邊的同事同學打開家里的電視以為家里電視壞了,因為他們永遠看到的是我。”
張大大:“既然你已經是國內主持的一哥,那春晚的搭檔你不是可以隨便挑,那你說一下最不想搭檔誰。”
面對這種明顯帶有挑釁意味的提問,此前的那種示弱的方式明顯已經不能滿足。所以撒貝寧只能更加高調的說:“春晚應該由我一個人主持才好,都一哥了怎么還需要搭檔呢。”
在《你好生活》中,作為嘉賓的蔡明老師夸贊了撒貝寧的演技,說他沒往演員路上發展真的遺憾。
尼格買提也好奇地問撒貝寧當年為什么不當演員。
撒貝寧不屑地回答道:“因為沒有遇上好本子唄”。
這樣明顯“不正經”的言論任誰都不會當真,但是這樣言論所達到的喜劇效果往往都出奇的好。
這也就是為什么撒貝寧的“炫耀”我們從不反感,這才是“高級凡爾賽”應該有的表現。
從蒙淇淇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,這些人表面是在炫富,但實際可能并不富裕。因為物質上的缺乏,再加上周圍人長期的忽略,讓這些人產生了空虛和自卑心理。
他們有強烈被看見被關注的需求。因此他們就會用文字的方式,為自己打造一種“貴族”的形象,從而博取關注,來獲得內心的滿足。
大家之所以討厭凡爾賽文學,就是因為這種居心叵測的偽裝讓人感到虛偽,造作。妄圖用討巧的方式,去獲得個人價值的肯定。
這種對物質生活的過度推崇就是典型的拜金思維,同此前流行的“名媛”文化沒有任何的區別。
但是撒貝寧如同“開掛”一樣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,撒貝寧內心是富有的,是自信的,他的段子里都是包含著真才實學的。
說他膚淺,但是他下一秒能立馬講出深刻的人生哲理,說他自戀,但是他也能在每一次自夸之后加上一個狼狽的反轉。
你以為他不正經,口出狂言自己是“芳心縱火犯”,卻又能把《文學回憶錄》通篇背下來。
所以每當聽到撒貝寧的“凡爾賽文學”你總能看到其背后的人生高度和閱歷,是高情商和高智商的結合,以及一些略帶孩童的玩笑。
撒貝寧的“凡爾賽文學”才與情二者缺一不可。